華大在線訊(通訊員 高鑫)7月15日,由中央編譯出版社與我校聯合主辦的“華中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人物辭典》出版座談會”在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北分辦公區會議室舉行。

全國政協委員魏海生、中國檔案學會理事長楊冬權、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顧海良、原中央編譯局秘書長楊金海、中央編譯出版社社長郗衛東、湖北省社科聯主席趙凌云、我校副校長劉宏達等出席會議。來自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湖北大學、嘉興大學、光明日報社、中央編譯出版社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4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劉宏達在致辭中表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思想覺醒的關鍵歷程。深化這一領域研究,對于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意義?!恶R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人物辭典》(以下簡稱“辭典”)的出版是華中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的重要成果。
郗衛東認為,出版《辭典》是出版社服務黨的理論建設、深耕馬克思主義文獻出版的重要職責體現。該書的出版,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歷史的深情致敬,更是為新時代深化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源和學術支撐。

會上,中央編譯出版社與我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黨史文獻出版領域等方面開展更廣泛深入的合作。

主旨發言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辭典》出版的重大意義、學術價值以及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魏海生高度評價《辭典》為“填補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研究領域學術空白的力作”,認為《辭典》生動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史圖景和人物群像。楊冬權強調了檔案史料在黨史研究中的基礎性作用,對《辭典》嚴謹的史料運用表示贊賞。顧海良表示,《辭典》的出版為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進程提供了堅實的人物史料基礎。趙凌云闡述了《辭典》出版對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就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提出思考。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辭典》最突出的貢獻在于其打破了長期以來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史和中共創建史人物研究中存在的“選擇性書寫”現象,以宏闊的視野和嚴謹的態度還原了歷史的復雜性與多元性,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研究領域的又一重大標志性成果。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人物辭典》由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曾銀慧主編,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于2025年6月正式發行。該辭典系統收錄了近300部原始著述,涵蓋1952位相關作者、譯者和人物,是國內首部聚焦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人物的工具書,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曾銀慧老師團隊秉持著對學術的赤誠熱愛之心,甘坐“冷板凳”,耗時10余年編纂、5年修改完善,用工匠精神鑄就了這部專業性辭書。
(審讀人:孫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