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在線訊(記者 華軒 通訊員 曾茹鈺 郭康源 陳龔澤祖)為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發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美育作用,鍛造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0月21日至10月23日,上海音樂學院廖昌永院長帶領藝術實踐和教材出版團隊來校,開展高質量美育建設系列工作,共譜教育與藝術融合發展新篇章。
合作,共譜教育與藝術融合發展新篇章
10月23日,我校與上海音樂學院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行政樓一樓會議室舉行,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唐昌華,校長彭雙階、副校長任友洲等出席。簽約儀式由任友洲主持。

校長彭雙階為廖昌永頒發我校名譽教授聘書
廖昌永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是學校堅持人才引領驅動、加強校際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廖昌永是國際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著名聲樂教育家,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等職務。曾摘得眾多國際知名聲樂賽事桂冠,享有“全球華人第一男中音”的美譽。他深耕音樂教育領域,開創了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教創演研一體化”藝術人才培養體系,在排演中培根鑄魂、立德樹人。作為人民音樂家,他長期致力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挖掘、整理與推廣,創辦“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參與主辦“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主編《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等書籍。作為中國藝術家的杰出代表,長期活躍于世界知名舞臺,以音樂共情世界,唱響中國之音。

廖昌永和彭雙階代表兩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彭雙階在致辭中對上海音樂學院在音樂教育和藝術創新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育工作,多次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隨著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署,兩校將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美育育人和文化推廣等方面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實質性合作,不僅實現兩校的互惠共贏、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也為湖北與上海兩地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搭建橋梁,促進區域文化生態的多元化與繁榮發展。
廖昌永在講話中表示,兩校的攜手不僅是一次教育資源的整合,更是對藝術的共同追求與傳承。兩校的合作,能夠在學科建設、師資交流、藝術創作、人才培養、美育思政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推動中國藝術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共同探索藝術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徑,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藝術人才。期待兩校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下,進一步深化藝術教育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努力把兩校的合作成果轉化為推動藝術教育發展、弘揚荊楚文化的實際行動,為推動湖北乃至全國的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廖昌永、彭雙階、唐昌華共同為湖北省中國藝術歌曲研究與推廣中心揭牌
湖北省中國藝術歌曲研究與推廣中心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下,由我校與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聯合成立,我校名譽教授廖昌永領銜,旨在依托雙方在音樂教育、理論研究、藝術創作以及文化推廣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實現湖北和上海兩地藝術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優化,推動湖北省中國藝術歌曲研究與推廣,打造湖北省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開講,名家講授中國藝術歌曲聲樂大師課
來校期間,廖昌永對我校音樂學院師生進行了中國藝術歌曲聲樂專題指導和現場教學。他表示,中國藝術歌曲源自燦若星河的中華文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對中國藝術歌曲的演繹不能只停留在歌詞表面的含義和簡單追求演唱技巧、情感表達,更需歌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格律、文史脈絡有著一定的理解掌握。只有深刻理解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并用藝術手法將其表現出來,這樣的聲樂作品才更加深邃打動人心,方能擔負好新的文化使命,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


廖昌永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向我校捐贈《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系列叢書
在著名鋼琴家、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副主任孫穎迪的鋼琴大師課上,孫穎迪結合我校音樂學院師生現場演奏,詳細剖析了作品所屬作曲家的音樂風格,強調了不同作曲家的寫作特點,介紹了不同時期音樂的演奏風格,對相關樂譜中的情感表達遞進、樂譜分析等,進行了風趣幽默又切中肯綮的解答。精湛的演奏技藝和深入淺出的講解,贏得了現場師生的陣陣掌聲。

著名音樂學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韓斌在題為《藝術歌曲的體裁嬗變與傳播》的學術講座中,從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代表作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程,為師生們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研究視角。

展演,播種家國情懷的音樂思政課
10月23日,廖昌永攜孫穎迪、青年教師張天洋、劉暢,學生張功浩、陳子墨與我校音樂學院青年教師萬莉、葉楠辛、張晨、楊沛霖,學生張炳麟、鄒祺鑫、初鼎炆、張暄攜手帶來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會。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克克,共青團湖北省委書記劉治田,校黨委書記夏立新、校長彭雙階、副校長劉宏達等,與校內外1200余名師生校友代表共同參加音樂會,在聆聽中國藝術歌曲的美妙旋律中,感受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和東方美學的無限風雅。

一首極富情感張力的《憶秦娥?恒山月》拉開了音樂會序幕,高山蒼茫永恒,襯托出離別的傷感和人生的孤寂。《釵頭鳳》《春思曲》借復雜多變的調性流露出戀人間的相思之切,傳遞出哀婉的凄楚癡情和繾綣情思。《我住長江頭》用通俗曉暢的語言講述了女子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熱切期望。古雅蘊藉的《聽雨》中感受江南游子客居北方的思鄉情結。月光如水,勾起往日情愫,曲調清新的《山中》將詩人徐志摩的浪漫情意娓娓道來。



《越人歌》《想親娘》將民歌與現代藝術歌曲創作手法相結合,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分別抒發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愛戀和“船到江心不攏岸,眼望青山哭一場”的無奈與絕望。《思鄉》《橋》《最后一個夢》以樸實自然的歌詞和流暢簡潔的旋律,傳達出真摯深沉的情感和兩岸團聚的期盼。從經典詩詞的吟唱到民間歌謠的演繹,從思念親人的樸實表達到人生哲理的無限感慨,最終匯聚成流淌在歌聲中的家國情懷。
以大美成大人,堅守中華美育傳統,激發新時代美育活力。今后,我校將攜手上海音樂學院美教融合、以美培元、美美與共,立大德,樹大人,成大美,辦好師范教育,提升專業教育、普及公共美育,為助力湖北教育強省、文化強省建設,加快推進教育強國、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實現貢獻華師力量。
(審讀人:梁偉)